印度夏季风是南亚植被生长主要的水热来源,然而在过去几十年里,受到人为气溶胶排放和土地利用变化等影响,印度夏季风强度呈下降趋势,南亚地区作为热带生态系统一部分并广泛分布了大面积农作物,其植被生长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研究过去30年南亚植被生长变化及其关键驱动因子对于理解区域碳循环和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鉴于此,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青藏高原地球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汪涛研究员课题组(博士后王晓昳为第一作者),基于气象资料和多源卫星遥感观测,揭示了过去30年在印度夏季风减弱下南亚植被生长变化及其机制。结果表明:在过去三十年里反映印度夏季风强度的环流指数呈下降趋势,然而南亚地区植被持续变绿(图1),基于FAO统计数据的印度粮食产量也表现为持续增加的趋势。导致这种看似矛盾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环流定义的印度夏季风指数不能完全反映降水空间格局的变化,在印度夏季风强度减弱的背景下,湿润地区(比如印度东南部)降水呈减少趋势,而相对干旱区域的降水反而增加。进一步归因分析表明,干旱区降水增加显著促进了该区域的植被生长,而湿润区降水减少并没有导致植被变差,这主要归结于湿润区植被生长不受水分限制(图2)。该研究指出利用单一环流指数表征南亚地区降水变化对南亚地区植被生长的影响需格外谨慎。 该成果近期发表在Global Change Biology杂志上。文章链接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111/gcb.13762/full。 本研究得到中国科学院“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专项(131C11KYSB20160061)和中国科学院战略科技先导专项B类(XDB03030404)等资助。 图1. 过去三十年植被生长变化趋势 图2. 南亚地区植被生长的气候控制因子 |